lite6 发表于 2011-9-5 21:55:48

风水树笔记之二:产品设计杂谈

1、打开新页面
打开新页面的时候,到底是本页刷新好,还是新开窗口好,这是个问题。
比较空洞的逻辑是,答案取决于用户的点击心态:他是否希望结束这个页面的浏览,是否完成了进入这个页面的目的,并且不再需要它。
这样讲起来当然比较虚,通常有一些朴素的解读方式:
▎当用户从任何页面进入列表页时,趋于接受本页刷新的方式。
▎当用户从密集的列表页点击进入内容页时,趋于接受新开窗口的方式。
▎当用户打开内容页面后,有从该页出发,再次点击访问更多新页面的稳定习惯,则趋于本页刷新的方式。
▎当打开内容页面的速度越慢,页面内容越长,则趋于新开窗口的方式。
▎新开窗口强调内容的获取效率,本页刷新强调稳定的浏览节奏。
▎在同一类页面上,除特殊区域外(比如导航栏),所有超链接的打开方式趋于完全一致。这方面更多以视觉上的印象识别为准。
以上设置标准并非绝对,唯一肯定的是,如果打开大量新窗口,通常会使人烦躁,反而减少了单用户的页面浏览数。本页刷新的优势就在这里:页面打开速度较快的时候,容易缓和用户的焦躁和疲劳,形成稳定持久的点击频率,带来更多的页面浏览数和停留时间。
因此国外网站多采用本页刷新的设置,效果虽好,却必须满足一些先决条件。首先是强大的导航UI支持,让用户在各个页面之间易于折回,不至于迷失方向。其次是页面内含有较多高质量的嵌套入口,易于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感兴趣的页面,使“返回上一页”的操作不至于过分频繁。
国内的环境完全是另一种样子。由于大部分网站架构以少量的内容列表页为访问中心,以内容页为访问终点,用户在寻找和浏览内容时又强调“短路径”,对强大的内容列表要求极高。因此中心页面通常设计臃肿,它的导航效果下降,集纳功能突出,便于进行密集的检索和点击。这时本页刷新就变成了一个坏的选择。它意味着用户必须不断返回列表页再次点击,“返回”是一个多次重复的机械操作,使人心烦意乱。只有对浏览效率要求不高,更注重轻快点击节奏的部分2.0网站才不受其害。于是又回到了原点:答案取决于用户的点击心态。
说个具体的案例吧。新浪、搜狐的导航栏采用了本页刷新,而网易,腾讯的导航栏采用了新开窗口。从少量的样本调查来看,这只是个用户习惯的问题,习惯之后就会排斥其他的页面打开方式。但还有另一种解读。
▎当导航采用本页刷新的设置,促使用户对当前页面(尤其是门户首页)的印象消失,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频道首页上,这时频道首页的权重放大,门户首页的权重缩小。
▎当导航采取新开窗口的设置,由于对多窗口和长页面的抵触心理,除了少数认同度高的频道外,用户趋向于谨慎地点击导航栏,也就减少了对频道首页的访问行为。
因此,网易和腾讯的做法有助于培育一个强大的门户首页,而新浪和搜狐显然更愿意让用户向各个频道首页进行分流。最终结果也确实如此。导航在其中虽不是决定性的原因,却会形成潜移默化的趋势上的影响。
2、留言
最近在设计中,我要决定引用回复的样式。一是网易跟帖的盖楼式,二是开心的悬挂式。
盖楼的优点,是将“单条留言多重回复”的阅读效果放大到了极致,使之成为一个醒目的整体。当这些留言间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时,“盖楼”在视觉上突出了内容上下承接的关联性,形成一场对话,从而提高可读性。但放大多重回复也有惨重代价,为了确保盖楼的多样性,每一次引用回复都作为独立的单条留言发出,造成了大量重复信息(被引用留言),使整个留言页面的可读性降低。突出个体而干扰了整体。
悬挂式的留言,在开心之前很少见到,开心之后则风靡一时。它在视觉上趋向于保持页面的整体性和流畅度,并不刻意突出自身。如果说盖楼是一场对话,悬挂设计更像是一系列松散的发言,楼层的结合缺乏整体感,也不便体现多重回复之间的连续关联性。在盖楼的语境下,引用回复指向整栋大楼,构成整个话题的一部分;而在悬挂的语境下,则指向回复楼主或具体的某一层楼,形成一对一的交流。
简单来说,盖楼以“话题建造”为核心,适用于热闹的,集体讨论性质的公众环境,比如新闻跟帖。悬挂以“单独交流”为核心,适用于页面统一和整洁的私人环境,比如日志评论。
在盖楼的设计形式中,用户个体被淹没,留言内容的权重完全压倒了留言者的存在,突出“大家一起来盖楼”的群体力量。而悬挂设计中回复者的存在感较强,“谁发言”的权重被大大提高。同时也只有悬挂式的设计,才便于在消息中心的“评论回复”一栏,将“对用户评论的回复”直接呈现出来,提高查阅和再次回复的效率,促成用户之间的更多交流。这时如果采用盖楼,被引用留言就会成为大量的重复信息,反而损伤了浏览体验。因此对于强调用户关系的产品来说,悬挂式留言实在是不二之选。
?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风水树笔记之二:产品设计杂谈